## 本报记者金贻龙北京报道 7月16日晚,央视财经频道播出的晚会上,毛巾生产线的灰色一面被揭开,点名企业包括河北永亮纺织品有限公司、金浩阳纺织品有限公司、河北迪奥纺织制造有限公司等。 节目指出,有厂家将旧袜子、旧内衣加工成再生棉,卖给纱线厂做成纱线,这些纱线上不标注产品信息及警示语,最终卖给毛巾厂做成毛巾。虽然成品毛巾标注着“执行国家标准”,但有些产品实际上无法保证检测合格。 7月17日上午,《中国经营报》记者分别联系了涉事企业,永亮公司、金浩公司的电话始终无人接听,迪奥公司销售经理表示:“因为有些客户报的价格太低,为了减少不必要的麻烦,销售人员才说不保检测,但不保检测并不意味着就是黑心棉,公司正在进行自查。” 再生棉充当毛巾生产原料 河北省高阳县是我国最大的毛巾生产基地,这里如今已形成了集纺纱、织造、印染、后整理、销售于一体的完整产业链条,年产毛巾50亿条,全国每生产三条毛巾,就有一条来自高阳县。然而,央视记者在高阳当地走访发现,繁荣背后存在着假象。 央视节目报道,当地企业的生产线一般分为两种,一种毛巾可以保证检查合格,而另一种毛巾则会用便宜的纱线加工,达不到国家标准,其中后者所用的纱线,大多由再生棉制成。 业内所说的再生棉,指的是一些纺织厂的各种下脚料、碎布片、线头等,经过再梳理、再开花,就成了再生棉或者回收棉,这种棉花比新的棉花便宜近一半,高阳及周边多家为毛巾厂生产纱线的企业,每家产量少则吨,多则数百吨。 《中国经营报》记者采访了高阳当地多家为毛巾生产企业提供纱线的厂家,对方均表示,其纱线原料并不是再生棉,而是正宗棉花,也就是棉纱,能够用于生产毛巾、口罩、面巾等,但纱线的原料好坏决定了毛巾的品质。 “即便都是14只纱线,如果使用的原料不同,质量也会有差别。”某棉纺公司的销售负责人贺斌(化名)向《中国经营报》记者透露,有些纱线的纤维比较短,几乎没有一家纱线厂愿意将边角料扔掉,他们习惯性地将边角料纺成纱,最后提供给毛巾厂,用这种原材料制成的毛巾避免不了脱毛。 纱线厂的原料也确实让人震惊。据央视节目报道,在河北邯郸南井寨村,有毛衣、外套、秋衣、秋裤,甚至穿过的内衣、袜子等,没有经过任何消毒程序,只经过机器绞碎、几道开花程序,旧衣服就重新变成了棉花,对于原料中存在的各种问题,各环节的从业者都心知肚明。 对于这种生产造假乱象,迪奥公司的销售经理告诉《中国经营报》记者:“在各生产环节中,棉纱生产企业才是最可恨的,如果不是央视节目的曝光,我们都不知道有这种企业存在,目前公司正在积极进行自查。” 执行国标但不保证检测合格 央视记者在河南、山东、河北多地调查发现,各种各样的下脚料甚至旧衣服加工的再生棉,没有标注任何产品信息及警示语就卖到纱线厂,虽然产品标注着“执行国家标准”,但有的毛巾实际上却无法保证检测合格。 “这种不合格的毛巾,贴着符合国标的标签,通过中小超市、批发市场、电商等销往全国各地。”一位纺织品公司总经理告诉央视记者,这种达不到检测标准的毛巾,他们一年的销售额大概能达到万元。 毛巾属于和人体皮肤直接接触的B类纺织品,为确保毛巾质量,纺织品纤维含量国家标准及毛巾的国家标准对毛巾含棉料、色牢度、脱毛率、pH值做了详细的规定。《中国经营报》记者在多家电商平台发现,央视节目播出后,有一些地址位于高阳县的纺织品店铺仍在销售没有标注厂名、厂址等信息及警示语的毛巾产品。 迪奥公司的一名销售人员向《中国经营报》记者表示:“我们是从棉纱摊进的纱线,买的时候他们也没有说是否保检测合格,如果当时就知道他们用的是那种黑心棉,我们肯定是不会用他们家的。” “那你们在采购前有没有主动求证对方的纱线是什么原材料呢?”在《中国经营报》记者的追问下,这名销售人员只是含糊其辞,然后示意让公司销售经理来回答,后者表示:“因为检测费相对较高,而客户报的价格偏低,一般都是让他们自己去检测,如果客户执意要检测报告,那价格要适当抬高一些才行。” 按照迪奥公司销售经理的说法,不保检测合格并不代表就是用的节目中提到的再生棉,公司生产、销售的中高档毛巾基本上是纯棉,或者带有一点化纤,含量是多少就标多少,以公司现在的实力,也不可能做到批批检测、条条检测,客户需要公司才会提供,而公司选择谁家的纱线,更多的是基于彼此的信任。 值得
|